手机版当前位置: 主页 > 申论 > 申论热点 >

申论热点:科学技术与国力增强

来源:申论热点   gkz6   2010-11-22

【社会问题的背景】

(1)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11月发布《2010年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报告称,在过去10年中,中国无论在科研经费、论文出版量还是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突出进步,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正在迅速成为推动全球科学与工程研究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研究人员比例、论文质量以及申请专利等方面,中国仍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报告发表后几天,中国自主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就登上了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的首位。

 

(2)“在过去的5年到10年,中国在学术研究、工业发展、创新以及科研政策领域正在快步赶上‘三强’,即美国、日本和欧盟,可以说,她在科研上的进步要比经济增长更加迅速,”《2010年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作者、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吕克·泽特对记者表示,“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的进步,令世界为之惊叹。”他认为,中国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的人数将在未来一两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一点十分关键,因为人才正是知识积累与传播的基础”。

而在报告的另一位作者、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看来,中国之所以能在科研方面取得堪称“辉煌”的成就,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2006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政策。自此,中国政府的科技投入有了明显的增长,同时激发了企业对于创新的积极性。

此外,中国对国际交流采取的开放态度也大大促进了科研的发展,这一点令泽特印象格外深刻。“每年都会有众多中国学生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各种学术交流从未间断。正是在这种国际合作中,中国加快了学习的步伐,始终与世界尖端科学保持一致。一言以蔽之,中国成功的诀窍就在于对人才和交流的重视。”

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两位专家也坦诚地指出了中国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

“无论是科研人员的数量,还是论文的产出量,中国都在世界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如果我们把这些数字与人口总量进行比较,那么这并不算多,”穆荣平说,除了论文和科研人员数量占总人口比例不足外,中国在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上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比如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平均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要多过中国,此外,他们在科研投资产出的比例上也处于领先,更重要的还有论文的质量,如果按照文献计量学的研究,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引用数量和影响力虽然在近几年持续上升,但在全球范围内仍算不上是名列前茅,此外专利许可收入也相对较少,如果与投入相比,则会更加不成比例。”

而泽特则指出了中国科研在原创性和影响力上的不足。“中国可以生产出大量的高科技产品,但是一些核心部件和技术仍然依靠进口。此外,大多数中国企业尚未步入技术的尖端领域,并且获得相应的产权,这些差距的弥补都需要时间。”

 

(3)差距或许无法一夜之间逾越,但对于中国科研未来的发展,两位专家都充满了信心。

“我坚信,中国的科研将在未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无论是论文数量、企业研发还是专利申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肯定要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早,”泽特说。他表示,中国科学家的研究领域以及国家资助的覆盖面十分广泛,这使得中国不仅在材料科学、物理和化学等传统领域不断进步,而且在纳米和绿色技术等新兴项目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期待着到2020年,中国将产生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而在穆荣平看来,中国目前处在赶超科技发达国家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对于自己而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与我们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技术有关,但要真正向科技强国发起挑战,最重要的还是原始创新,这样才能拉动整个产业的创新。我们需要做的是拉近我国科学界与企业界的距离,将科技转变为有效的生产力”。

穆荣平认为,中国的科研发展将为世界带来两大贡献,首先,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人口和经济总量上,也表现在科技资源的总量方面。中国科学家如能在未来重视原始创新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将会释放出巨大能量。他们可以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研究并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享研究成果;其次,中国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是其他国家不可能都遇到的,中国的发展模式、包括其中蕴含的技术,都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加工初级产品到向高科技领域的不断深入,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变。法国《世界报》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知识工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则认为,在原来的世界里,科研领域都是被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家垄断,如今的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个从“北”向“南”的扩展过程,并且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而中国正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核心观点】

(1)我国要想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持续不断的进步,有赖于其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的能力。我将中国目前正在推行的举措是,设立了许多新的高等教育机构,从而培养出了数目可观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其中的潜台词似乎在于,数量上的优势将能自动转化为质量优质;换句话说,人才储备达到一定数量之后,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就会瓜熟蒂落。但是,我国要想获得质量上的优势,还必须掌握有关培育人才和支持创意文化的技能。中央计划、对专利和出版物实行配额制,这样的做法还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不能适应创新型经济的需要。

 

(2)我国还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将其在科技方面日益增长的实力与企业家、设计和社会创新等方面衔接起来,这对于能否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应该持续不断地建立我们自己的人才引擎,使得海外人才向国内回流的情况不断增多。但在我国现有体制下,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如何融合,将是数量优势能否转化为质量优势的一个难点。

 

(3)在以资历和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研究界里,面对早已存在的森严等级,海归会遭遇文化冲击。在内部和地方的评估程序当中、在资源分配和资金申请方面,主观因素往往会压过客观标准。在地方政府和大学这一级,在提供必要的服务、支持方面、在履行科研资金承诺方面,都可能会有延迟。海归在遭遇种种挫折之后,很难下决心在国内长期待下去。

要形成有利于发现和创新的研究环境,现代化的研究设施和金钱远远不够。学者需要能够独立思考,不受干预地形成合作网络,并能自由地分发和获取信息。对科学家来说,互联网是最具生产力的工具之一。虽然我国无意阻止基于科学研究去获取网络信息,但缺乏全面的互联网服务,将对国内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带来限制。

信息报错网站上的任何错误,请提交给我们

热门点击

增强,科学技术,热点,yz,AB,CD,wx,uv,o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