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当前位置: 主页 > 申论 > 时事政治 >

光明时评: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

来源:光明日报   gkz6   2011-02-11

我们处在一个“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说且无处不火的时代!有趣的是,这似乎又是一个“文化人”有些迷茫、有些惆怅甚至有些失落的时代。有仁者说,这是一个文化“去魅”的时代,是文化从文化人的书斋里走出来,回到人民大众生活中从而焕发朝气永葆青春的时代;也有智者说,虽然我们置身于一个文化建设的热气腾腾的时代,但这种“泛漫化”的热浪替代不了认真严谨的文化创造,更无法替代经典的培植和大师的孕育。实际上,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层次认同和层次攀升的时代。当我们进入这个“言必称文化”的时代时,当我们看到“文化”融入“四位一体”的建设时,当我们听到“文化”不仅关乎“民心”而且关乎“民生”的作用时,我们其实对于文化的“多层次”还缺乏具体的认识。在我看来,认识文化构成的“多层次”有助于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维护“多样性”的自觉而且有助于引领“攀升性”的自觉。我们只有稍稍考察一下我们时代的文化,在“以文化人”的意义上来说,对分别是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

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实际上与“文化”无关的争执,但争执的双方互不相让地指责对方“素质差、没文化”。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一方面说明在我们公众生活中对人的文化素质有了初步的自觉,一方面也说明这种自觉的程度还不高,因为以“素质、文化”作为争执乃至攻忤本身就有个“文化素质”的问题。我们通常会认为,“文化素质”的问题只会发生在具有一般文化程度的公众中;但在相当一个时期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公众人物的“文化素质”常常成为吸引公众眼球并困扰公众心智的话题。的确,有不少公众人物,特别是有些以“文化人”自诩的公众人物近来不时被公众质疑“素质”问题,这其中有些“文化素质”已经关乎到“社会公德”了。在我看来,文化素质作为社会公众的关注点,一方面说明我们文化建设中的“公共文化优先发展”有了实质性的成效,一方面也说明许多大大小小的所谓“文化人”也有个“文化素质”补课的问题。文化素质作为对人的文化评价的基础层次,其实更意味着它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我国先哲关于“仁者人也”的精要表述,就包含着人的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相互建构的社会理想。

在日常生活的人格评价中,也常能听到说某人“有水平,有文化”。实际上,“文化水平”作为对人的一种评价,已无关“有无文化”,而是关乎“文化高低”的问题。在文化素质的基础上,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为什么强调要建设“学习型政党”乃至建构“学习型社会”,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包括文化认知和文化创造能力在内的文化水平。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那么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但实质上,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以每一个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攀升为前提的,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又必须体现为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认知乃至创造能力上。一个社会,未必都是从事文化工作的人,但努力成为高水平的“文化人”应成为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其间人的认知和创造能力都会归结为“文化水平”。如同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攀升的文化水平作为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并且,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客体之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共进的过程。

把“有涵养”视为一种文化人格评价,是较之“有水平”更高一层次的文化评价。当我们说到某人有“文化涵养”时,通常会用上“非常”这种程度副词来加以修饰。也就是说,有文化涵养的人才会被视为“非常有文化”的人。与文化素质的评价相比,文化涵养似乎提升到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层次上来透视文化人格,你会发现“附庸风雅”者颇为多见。风雅者,风度雅量之谓也。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更需要情操的陶冶,它是一种文化人格更是一种道德人格。也有人视“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是具有高度“文化涵养”的特征。当我们站在“文化涵养”的层次上来透视我们当下的许多文化现象时,总会有点某些“文化”不那么“文化”的感觉。曾有学者认为一味地追逐经济利益,会导致物欲化、躁动化、粗鄙化、冷漠化的人格趋向。问题在于,我们的文化建设是趋附、放纵这种趋向,还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对于文化人来说,选择应当是不言而喻的。但不言而喻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身体力行,因为在这种境况中身体力行不仅需要我们的文化人养其“浩然之气”,更需要展其“扶摇之志”。也就是说,文化涵养其实也是文化人的一种陶塑和一种充实,善陶塑、能充实才能攀升到“文化境界”的层次。

古人论诗曰“有境界自成高格”,文化境界当然也是对高层次文化人格的评价。对于大多数文化人而言,其实也是缘自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是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文化人格的评价而言,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有无”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高低”的问题,文化涵养关乎“厚薄”的问题,那么文化境界关乎的是“阔狭”的问题。不过我们通常不用“境界”来评说文化人格的缺失,说某人“有境界”是对其文化人格做最高级的评价。我总认为,文化经典也好,文化大师也好,与文化境界都有某种内在关联,或者说有宏阔博大的文化境界方可成就“经典”造就“大师”。相对于善陶塑、能充实的文化涵养来说,应具有孟老夫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种种历练。作为文化人格攀升的最高层次,文化人要达到理想的文化境界,有两个重要的取向:其一,面对民族智慧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要力求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去攀升。但平心而论,在那些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我们能否搭在巨人肩上甚至搂在巨人腰上都不是没有疑问的,我们对于文化境界的攀升确实有“路漫漫”的感觉。其二,面对人民大众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要力求投身这一实践大潮中去“弄潮”。同样平心而论的是,我们在这方面也是做得很不够的,多有观潮者而罕见弄潮儿,不去顺应潮流、驾驭潮头如何能预见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文化境界呢?!

对于我们热气腾腾的文化建设,不乏有人说我们已进入一个“文化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文化是万万不能的”时期,有一位报业主笔更是敏锐地指出,这是一个“沉默的大多数”凝思“活跃的一小撮”的时期。在此,我们谈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一方面是要肯定文化层次多样性、差异性的合理性,一方面更是让我们对文化建设的“两大一新”有更为自觉的认识和更为自觉的行动,让我们的文化建设对于文化人格的建构有更高的期待和更高的追求。

信息报错网站上的任何错误,请提交给我们
层次,攀升,人格,文化,时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