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当前位置: 主页 > 申论 > 时事政治 >

广日时评:期待更多的公共资源回归社会

来源:广州日报   gkz6   2011-02-11

  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是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回归社会的表现。这种本色回归,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公众的必然要求。

  文化部、财政部日前出台的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明确,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人是万物的尺度”,一项公共决策的文明程度与进步意义若何,视其人本指标高下。全国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无疑是兔年春节后政府给公众派发的一个厚厚的开年“利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积淀,一个国家的核心力量,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发展题中应有之义是,尊重和贴近国民的文化需求,并以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务来满足这种需求。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无偿向公众开放,必然极大地刺激和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对文化的散播、文明的传布、传统的继承乃至国民精神锻造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免费之前客流承载力长期处于富余水平,处于吃不饱状态。2008年3月,每天参观人数最少仅为18人,最多不过750人。免费开放后,人流量呈跨越式扩张,骤增至数千人,公众强劲的文化渴求因“免费”得以有效释放,社会效益也因此“井喷”。

  值得欣慰的还在于,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一样,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是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回归社会的表现。国家向公众提供的公共资源或公共产品,有收费和免费两种,前者如高速公路的通行费,后者如公共美术馆、图书馆、公园、公厕等。过去,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市场化渠道,将一些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推入市场,要求公众付费之后享受公共服务。这对于投入巨大的公共产品(如高速公路),囿于现实,情有可原,而于图书馆等后续投入不大、政府财政完全有能力支付的公共产品,政府投入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公众已经为使用公共产品支付过费用,如果还要收费,等于是二次收费,则明显缺少合理性和正当性,难免受非议。

  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的本色回归,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公众的必然要求,更关乎社会和谐与幸福。美、加、澳等发达国家都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制度,如他们的公共图书馆并不走“高精尖”路线,更重视的是对公众开放的程度和一般老百姓的利用程度。在国内一些城市在这方面也有突破。如杭州,越来越多的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免费向市民提供:学校体育设施向周边社区开放、公共厕所全部免费、西湖周围公园取消收费、图书馆免费开放、博物馆可以自由参观。“还湖于民、还山于民、还景于民”成为政府施政目标……杭州不仅成为中国最商业化的城市,还屡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殊荣。

  毋庸讳言,全国的公共文化设施即将免费只是迈出一小步,还有许多“堡垒”仍有待攻克。像高速公路通行费等只是荦荦大者,而更多的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收费只是比较隐蔽,公众习焉不察罢了,如无处不在的“工本费”。在政府财政连年大幅度递增的背景下,公众有理由要求政府有更大的担当,为公众提供更多免费的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实现普惠与共享,减轻公众负担,增进社会福祉。

信息报错网站上的任何错误,请提交给我们
资源,回归,社会,公共,更多,时评,期待,广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