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当前位置: 主页 > 申论 > 申论真题 >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级)【含答案解析】(2)

2016国考申论副省-不学礼,无以立 来源:2016年国考《申论》真题试卷   gkz6   2016-01-01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阅读“给定资料2”,概括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若干问题,及其所给出的具体建议。(15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问题:道德教育落实不到位,形式化;阅读方式改变,读书少;文明缺失;优良传统道德、礼仪规范流失;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对家庭缺乏情感关怀。

措施:制定法律,建设图书馆,优质资源共享;注重人才培养,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加大宣传,领导干部及公众人物起表率示范作用个人加强自身文明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细节;高校开设孝道文化公选课,并开展活动;编制礼俗教材,引导企业、学校、社会、家庭共同遵循。

 

二、“给定资料6”中说“中国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请根据“给定资料6”,指出这句话的含义。(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中国教育过度追求技术层面的不断改革,偏离了教育的目的、规律和内在,违背教育中庸、可能和适当的原则。

具体表现为:做教育过头或不够,限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方式方法不合规律、不适合,一味适应外界而忘却主流价值。

应当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规律,转向爱、善和智慧,使分数、才能、能力和灵魂兼具。

 

三、某美术馆正在策划艺术家黎明的作品展,请根据“给定资料4”,为这一作品展撰写一则导言。(20分)

要求:

(1)围绕黎明的创作宗旨、作品材质及其艺术追求等方面作答;

(2)内容具体、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3)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黎明先生作品展导言:

黎明先生的创作宗旨是展现中国精神、东方文化精神,追求天人合一境域。善于借助长城、水墨等中国元素符号,展现现代化进程中不安的民族自尊与殖民语境的主体性精神。在科技理性主义冲击传统文化的当下,展开大国意识的责任抱负。

黎明先生的作品材质繁多,令人叹为观止。本次展出有装置作品《为长城延伸一万里》、水墨实验作品《捉影》、冰砖塑造的基督教堂,及其他巨幅综合材料作品。在他手中,布面、油墨、丙烯、工业胶粘剂都有了艺术生命。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先生的艺术追求。他或纵深挖掘历史,让时空、地理、人文三位一体对话;或展现良知、人性和无尽的情怀;或质疑西方圣经宗教信仰文明,反省自身文化立场;或将人性投射到现实,表达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的浮躁心理,指证西方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的无端无助。这些都展现了他文化责任人的担当。

 

四、某区一所中学举办“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假如你是该区文明办的负责人,校方请你在这次活动的开幕式上讲话。请结合“给定资料5”,写一篇题为“素质养成,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的讲话稿。(20分)

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对象明确,切合题意;

(3)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4)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素质养成,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受邀请为贵校的“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作开幕辞,在我看来,文明素质的养成应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

道谢和应对致谢虽是小事,意义重大:首先,可以体现友善,化解矛盾,获得谅解,被他人和世界温柔地对待;其次,可以表达感激,体现感恩,获得愉悦的心情。

当然,生活中我们时常忽略道谢和应对致谢:比如,孩子的礼貌言行遇冷,收到老师、家长的忽视,再如媒体报道的教师无视、漠视学生的问候。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为此,我呼吁大家:一、用平和的心态和理性思考善待周围的人和事,积极传播正能量;二、自觉做文明的表率,监督家人的文明行为;三、学会微笑,用温柔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摩擦,主动道歉,道谢,友善待人;四、家长和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温暖互动”,及时沟通。

我相信,只要我们自觉行动,从我做起,文明素养提升指日可待!谢谢大家!

 

五、“给定资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范文1:

富而好礼

——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经过几十年的大发展,我们有钱了,我们住大房子、开豪车、吃大餐;我们旅游、出国、购物;我们大声喧哗、趾高气昂、言语粗俗;我们随地吐痰、乱写乱画、随地大小便……几千年的礼仪之邦,为何变得粗鄙不堪?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曾经我们“贫贱不移”,今天我们还得“富而好礼”。提高个人修养,树立规则意识,提升国民素质,传承中华文明,延续光荣的礼仪传统,必须要知礼、学礼、行礼、树礼。“好礼”首先得知礼,即知道“礼”的内涵。“礼”既是内在品格,又是外在修养;既是个人道德,又是公共伦理;既是“独善其身”,又是“兼济天下”。

  在传统社会中,“礼”首先是个人美德,有“礼”意味着具备克制、节俭、和蔼、谦让、仁爱等美德。“礼”最基本的要求是自我克制,守本分,要“克己复礼”,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时时刻刻注意规范的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在公共场合中,要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睡有睡相,做到“食不语,寝不尸”。“礼”还表现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谦让、恭敬、仁爱。“礼”还意味着尊敬,所谓“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有“礼”不仅仅表现为外在的形式,还必须具有内在的仁爱,所以“礼”还意味着要主动爱人,甚至为他人牺牲奉献。作为个人德行规范,讲礼诚然要节制自己,但并不需要委屈自己。“礼”也是讲人性、讲规则、有底线、讲正义的。孔子一方面强调“食不语”,另一方面强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礼”承认个人的正当需求,不排除高品质的生活。“礼”虽然强调和谐、谦让、仁爱,但是绝对不是无底线、无原则的让。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但同时强调“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在新时期新时代下,“礼”的内涵还包括习总书记指出的:讲原则、讲规矩、讲法治,讲契约精神。“礼”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要传承弘扬,更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调整、挖掘、丰富其内涵。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需要我们把原来描述性的“礼”升级为定义性的“礼”,把传统笼统模糊的“礼”梳理为现代直观清晰的“礼”,把柔性的道德约束的“礼”进化为刚性的法律规范的“礼”。把传统“礼”的精神、涵养、智慧和现代“法”的标准、效率、机制结合起来,把古典的政治智慧和现代的治理路径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智慧的社会治理之路,从而有效提升个人修养,醇化社会风气,高扬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文明复兴。

  “知而不行,非真知也”,对于“礼”不能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还必须对“礼”进行深入学习、长期实践、广泛传播,要“学礼”、“行礼”、“传礼”。要转变观念,推动教育改革,少一些价值中立的“科学”知识,多一些涵养人格的“品德”修养;少一点浮躁的技术变革,多一点内敛的人文情怀;少一点实用的工具理性,多一点“无用的”价值关怀。要在课程设置、评价机制、政策导向等方面对现在的教学目标、内容、体制进行反思和改造,把学“礼”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认识到对人的教育,其首要和最终的目的,都不是把人培养成一个有用的工具,而是要培养成讲文明、懂礼貌、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人。其次必须意识到在这个开放、多元、变动的社会中,专业的知识不断迭代更新,各种行业日新月异,作为工具实用的科学知识,今天有用,明天不一定有用了;而看似无用的诚信、包容、仁爱、谦卑等良好的个人品质,恰恰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良好品格。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品格,他在社会生活中就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一个国家、民族具备这样的品格,就具备了强大的软实力,就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不仅表现为精神气质道德情怀,也具有实用价值。“礼”不仅是礼仪的“礼”,更是力量的“力”。这力量是和平的力量,是善意的力量,是纯粹的正能量。我们要把握、运用、扩大、汇聚这种力量,把它化为提升个人修养,延续文化血脉,提升国家实力,维护世界和平的养料。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完成了从贫到富的华丽转身。今天,我们还要再接再厉,进一步完成从有钱到有“礼”的深度进化。我们要树立这样的理念: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复兴,更是人的复兴、文化的复兴、礼仪的复兴。作为华夏子孙,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富而好礼”的独特民族精神和气质永世传递,使之成为世界文明中一抹永不褪色的靓丽色彩……

 

参考范文2:

以“礼”立人,以“礼”立国

  曾经被认为“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今天的“文明景象”如何?实际上,喜忧参半:忧的是,类似“公交抢座”、“丁某某到此一游”的乱象屡见报端;喜的是,习大大与彭妈妈在国际舞台上举止投足无不彰显大国风范与形象……难怪《论语》强调“人无礼,无以立”——礼仪,既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民族精神、国家形象的根本。

  在我看来,用礼仪为国民素质、国家精神打好根本是大势所趋,百年大计!

  何谓“礼”?体现在个人的文明行为、文明习惯与文明素质中。日常交往中,不经意的举动总能透露一个人的素养,小到脱口而出的脏话,排队时的加塞,大到麻木冷漠、见死不救,无不凸显内心,更暴露良知与道德底线。从这种意义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其深刻的道理。

  何谓“礼”?体现在国家的大国风范、大国气度与大国形象中。从古至今,中国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然而面对屈辱不奴颜屈膝;经历盛世,却不大肆扩张,穷兵黩武,肆意侵虐。真正意义上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大抵如此!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的中国,用国之“礼”阐释了大国担当!

  何谓“礼”?更体现在规矩意识、规则意识中。“礼”从更高意义而言是一种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讲规矩、立规矩、守规矩就是“礼”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最好体现与最高境界。

  如此看来,“礼”于人,于家,于国是根本,是依托,更是灵魂!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竭力推行!

  立“礼”首先要靠家庭与学校。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家风、家训教育孩子,更教育成人。辅之以学校的教育,治标治本!不少的幼儿园已经开始学习国学,如《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应该跟上步伐!

  立“礼”还要靠媒体对于社会风气的营造。网络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不可小觑,媒体应该迎难而上,主动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创新传播方式,让文明与道德的教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真正的“接地气”!

  其实,政府更不应缺位,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把“礼”上升至规则、规范、制度,让其成为公众行为、政府作为的标杆、戒尺。如果政府和官员们能够主动带头,以身作则,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显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礼”的建立,不可能一触而就,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社会、国家的合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礼”将曾为千年古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名片和杀手锏,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

信息报错网站上的任何错误,请提交给我们
2016国考申论副省-不学礼,无以立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省级,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