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当前位置: 主页 > 行测 > 常识 >

2011年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当代史

来源:中国当代史   gkz6   2010-11-14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

  1.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人民政协一届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行使了部分人大职能,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准备。《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施政方针,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

  2.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建国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加上******的大肆掠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市场不稳定和通货膨胀。党和政府相继组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950年3月,政务院发布决定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即统一财政收支、贸易和物资调动、现金管理,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初步好转。1950年6月,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做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俭。

  3.抗美援朝

  1950年6月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公然武装干涉朝鲜内政。美国在朝鲜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19日隐蔽入朝,连续发动五次战役,迫使美韩于1953年7月,在板门店与中朝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抗美援朝的胜利,振奋了民族精神,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保卫了中国的安全,捍卫了世界和平。

  4.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1953年提出。

  内容: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一五计划:时间:1953年到1957年。

  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董必武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鼎丞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根据毛泽东的提名,决定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

  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它明确规定了我国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公民的权利义务、民族区域自治和外交原则,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通过,结束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局面,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

  6.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要求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人民公社化运动席卷整个农村。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是指公社规模大;“公”是指实行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种做法远远脱离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加上共产风的盛行,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7.调整国民经济

  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错误,加上连续的自然灾害,从1959年起,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一系列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主要是加强农业生产,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在城市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减少开支。到1964年底,我国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1965年我国取得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为我国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创造了条件。

  8.文化大革 命

  “文化大革 命”以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五一六通知》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十六条》为开始标志,到1976年10月粉碎江青******集团结束。

  9.新中国外交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同苏联等国家建交。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周恩来在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这是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中美签订《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1973年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中日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0世纪七十年代前期,毛泽东提出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对外交工作及以后的对外开放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信息报错网站上的任何错误,请提交给我们

热门点击

当代,常识,历史,考试,公务员,改革,人民,成功,实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