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当前位置: 主页 > 行测 > 言语理解 >

2012年国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预测(2)

来源:2012年国考行测   gkz6   2011-11-06

言语理解与表达复习计划

第一周

复习任务:熟练掌握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基础知识。专家建议考生把所涉及的小题型、方法、技巧等内容整体复习一遍,并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复习方法:对照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教材进行学习。

复习重点:牢记逻辑填空、片段阅读的最基本方法技巧。(例如逻辑填空涉及到的语境分析方法,主要是看语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相对关系、解释关系比较重要,判断出语境的关系,答案自然会出现。)

真题演练:

1、人只有和人在一起时,才能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快乐。过去,我喜欢安静,常倾向于______;现在,我宁可选择______,而不要孤寂。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闭    群居     B.离群    合群  

C.孤寂    喧嚣     D.独处    热闹

【答案】D。解析:第一空中所要填的词语应与“安静”对应,“自闭”与“离群”通常用来表示人性格上的障碍和缺陷,排除A和B。“孤寂”在后文已出现,一般在前文不会再次出现,排除C。“独处”与“喜欢安静”对应,表示“我”的选择。故正确答案是D。

 

第二周

复习任务:在全面了解了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片段阅读相关题型的基础上,彻底掌握国考近4年真题的特点。

复习方法:对历年国考真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读。研究历年的变化趋势和出题的侧重点。比如,逻辑填空部分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更鲜明了,通过分析语境来选择答案的题型在逐年增加。

复习重点:重点突破选词填空的语境分析和片段阅读的主观题。

真题演练: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智慧、品德等,都是由后天学习、积累而来的。他专门写了《劝学》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性,肯定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倡导        、日积月累、不断求知的学习精神。(逻辑填空类)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孜孜不倦  B.坚忍不拔  C.按部就班  D.一丝不苟

【答案】A。解析:由“日积月累、不断求知”可知,该空呼应的应为“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其他各项不符合题意。

2.过去25年中,尽管经历着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美国人的消费能力始终没有减退,背后最主要的推力就是个人信贷业的异常        。尽管个别客户可能破产,但总体上,个人消费信贷是        的。(语句表达类)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活跃   节节攀升     B.频繁   安然元虞

C.繁荣   有利可图     C.发达   高枕无忧

【答案】A。解析:节节攀升:职位地位等不断上升。有利可图:有利益可谋求。安然无虞:没有忧患,太平无事。根据句意,先看第二空,应选与“减退”意思相反的词语,故“节节攀升”贴切。从“异常”本意来看,语意较重,“活跃”比“繁荣”语气重。故正确答案是A。

3、美国著名学者伊顿曾预言:“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自然资源。”伊顿的预言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金融危机、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急剧上涨,世界经济滞涨风险苗头显现,国民的创新能力得到许多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片段阅读类)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人力资源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B.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将逐步降低

C.国家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国民的创造能力

D.国民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

【答案】C。解析:原文伊顿的预言“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最后一句“伊顿预言实现,国民的创新能力得到许多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C项更符合原文的主旨。

 

第三周

复习任务:真题模拟加题目细致分析

复习方法:做模拟题。专家在这里强调模拟题一定要选择有口碑的,针对性强的,同时难度适中的。这周做题不要盲目,不要只强调速度不管质量,还是要以质量为主兼顾时间,一套模拟题做完之后,一定要细致的分析,并重复进行错题分析。

复习重点:彻底突破误区。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彻底弄清楚弄明白。

真题演练:

1. 传统经济学习惯铺陈宏大的说辞,在人性的细节方面,总是       。被抽空了细节的经济学,虽       ,拥有如庙堂般巍峨的气势,却还原和解读不了世界的真实。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语焉不详 高屋建瓴           B.闪烁其词 博大精深

C.含糊其辞 鞭辟入里           D.捉襟见肘 天马行空

【答案】A。解析:先看第一空,句中是说传统经济学在细节方面关注不够。“闪烁其词”是指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捉襟见肘”形容衣衫褴褛,也比喻顾此失彼。据词义可排除B、D。再看第二空,“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鞭辟入里”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由句中“拥有如庙堂般巍峨的气势”可知,这里侧重的是气势的巍峨,故应选“高屋建瓴”。

 

第四周

复习任务:进行速度和心态的实战性模拟训练,实现速度和质量的双丰收。

复习方法:模拟卷的选择依然重要,可选择难度和上周相比持平或简单一些的模拟卷,这样可以增强信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同时,专家建议考生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做题,对错误的题目进行简单的分析即可,不要死抠一道题目,钻牛角尖。

复习重点:全面总结,为考试做好心理、生理、知识储备等全方位的准备。

真题演练:

1、越来越多的人表示愿意购买医疗保险产品,但医疗保险产品的销售情况并没有与需求保持        。因为消费者并不单是从开支管理角度来考虑,更多的是受到情感的          ,他们真正寻求的是一种心理安定,这往往是销售者所           的。

A.一致  左右  关注      B.协调  干扰  利用

C.同步  驱动  忽视      D.统一  暗示  追求

【答案】C。解析:本题的突破口在第三空。题干大意是:越来越多人愿意购买医疗保险,而医疗保险的销售情况却没有因此而出现相应的提升,究其原因,人们在购买保险时更多的是寻求一种心理安定,而销售者没有意识到或重视这一点。故第三空不能填“关注”、“利用”、“追求”,排除A、B、D。

2. 从我国古代文献看,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现,在《诗经》中已将黍、稻并提。春秋以前,因我国北方种稻量少,水稻被列为五谷之末,如“禾、稷、菽、麦、稻”;而至宋代,便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五谷之首了,民间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到了明代,更有天下谷类“稻居什七”之说,稻米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水稻从商代开始种植    B.春秋时期北方不产水稻

C.宋代人以稻米为主要粮食   D.水稻在我国古代长期为五谷之一

【答案】D。解析:A项,文段只是提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现”,由此不能推出“水稻从商代开始种植”,故错误。B项,文段提到春秋前,我国北方种稻少,故“不产水稻”的说法有误。C项,文段讲“到宋代,稻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五谷之首”,但并不能推出“宋代人以稻米为主要粮食”这一结论,故也错误。D项可由文段推出。

3. 面对具有威胁性的突发事件,恐慌心理是人们进行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但是,过度的恐慌反应,常常会导致比事件危害本身更为严重的消极后果。经验显示,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许多损失可能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的过度恐慌导致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产生恐慌心理是人们在突发事件中的正常反应

B.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人们的损失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C.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其实不必慌张

D.面对突发事件,人们应尽量保持稳定的心态

【答案】D。解析:“但是”引导了文段的重点,即过度的恐慌会导致比事件本身更严重的损失,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应过度恐慌,而应该保持稳定的心态,D项为正确答案。A项说法本身没错,但不是文段强调的重点;B项“人们的损失往往是自己造成的”说法有误;文段强调的是过度恐慌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与损失,不是完全告诫人们不必恐慌,且“其实不必慌张”的说法也不现实,故C项有误。

信息报错网站上的任何错误,请提交给我们
表达,考点,预测,理解,言语,国考行,行,测,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