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当前位置: 主页 > 申论 > 申论热点 >

申论热点:中部崛起(2)

来源:中部崛起   gkz6   2009-11-30

  二、立足基本省情,着力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紧紧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大发展力度,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增强全省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一)坚持科学发展抓项目,加快做大总量优化结构。项目是发展的载体。要把科学发展抓项目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培育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特别要抓好关系地方发展、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抓好左右经济发展态势、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抓好就业岗位多、资源能源消耗少的重大服务业项目,抓好有市场前景、能强县富民的中小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建设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增强后劲、带动就业、推动发展的“经济引擎”作用。要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项目建设机制,努力提高非公有制资本投资项目建设的比重。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崛起加快江西崛起。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实行激励性财税政策,加大对重要产业、重大企业和重点工业园区的扶持力度,以“十百千亿工程”为抓手,重点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十亿、百亿、千亿元的企业、园区和产业,大力发展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及拳头产品。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使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集聚、向骨干龙头企业集聚、向工业园区集聚、向中心城市集聚。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实施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工程,加快重大技术发明的成果转化。突出抓好一批对外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户江西,鼓励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精心实施“高新矿产经济工程”,集约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着力做大做强铜、钨、稀土等资源产业。做大做强光伏、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着力打造“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旅游品牌,推动江西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积极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按照“两个下放、一个确保”,即下放企业及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权、下放企业干部管理权,确保职工补偿金到位的要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尤其要在产权多元化、薪酬制度改革、市场化运行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切实增强国有经济活力。

  (三)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制定实施加快推进江西省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着力提高江西省的城镇化率,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以大带小、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支持南昌、九江、赣州等已具备较强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和条件的中心城市加快发展。认真研究推进以南昌为中心的城市群和沿沪昆线、京九线城市带建设问题。同时,着力建设一批经济实力较强、功能比较完善、特色比较鲜明、环境比较优美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使城市经济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极。深入学习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切实提高江西省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水平。

  (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实施“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大力推进“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和“新增百亿斤优质商品粮生产能力工程”,确保江西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不动摇,确保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不减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每年都有新增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民群众“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等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抓紧研究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探索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路子。

  (五)坚持对外开放和全民创业并举,实施外源型发展和内源型发展双轮驱动。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加快“对接长珠闽、联结港澳台、融入全球化”步伐,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注重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产业招商、项目招商、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降低招商成本,增强招商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提高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分工的能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对全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就业的贡献率。同时,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进一步激活各类创业主体,开辟和拓宽创业领域,完善创业的支持和服务体系,形成人人思创业、谋创业、敢创业、善创业、发愤创业的社会氛围。

  (六)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提升发展竞争力。投资发展环境既是一个地方最大的品牌,也是一种最具竞争力的优势。良好的环境,对外是吸引力,对内是凝聚力。加快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管网建设,进一步提升交通区位等方面的优势,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度重视并着力抓好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诚实、守约的信用环境。以提高项目审批和建设效率为重点,以依法高效、创建最优发展环境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加强商务配套设施建设,下大力气完善资本、人才、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加强对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对好项目、大项目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下大力气整治乱作为、不作为的现象,坚决纠正不讲诚信的行为,努力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投资环境、千方百计营造投资环境的良好风气,以改善环境的实际成效取信投资者,吸引更多的省外境外资本、技术和人才参与江西省的建设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人民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高社会的和谐度。

  (一)大力抓好民生工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制定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以创业带动就业,动态解决城镇家庭“零就业”问题。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城镇劳动者(包括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微利商品房、普通商品房相配套的住房供应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确保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步增长。加强市场监管,强化价格调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抑制通货膨胀,确保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实施全省新增财力支出重点向困难群体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建立健全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民生支出的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不断提高济困助学水平,对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实行免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建立健全各阶段困难家庭学生助学金制度,确保所有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大力发展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妇幼卫生事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和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尽快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报刊业、广播影视业、出版业、演艺业、文化旅游业以及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壮大江西省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成为江西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更加全面、便利、有效的公共服务。

  (三)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强社会管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及信访工作,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大力建设和谐文化,不断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不断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抓好煤矿、烟花爆竹、交通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食品药品、道路交通、危险品和消防安全等长效监管机制。做好灾情监测和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快公共应急体系建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努力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提高社会的和谐度。

信息报错网站上的任何错误,请提交给我们

热门点击

崛起,中部,热点,发展,地区,产业,经济,科学,区域,城乡,